第408章 撕破脸了!(2 / 2)
如今,她只能寄希望于这场战争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否则,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实际上到了此时,也算是政权有了一个平稳的过渡了,若是这般结束朝会,那麽在后世也会是一段佳话。
或者说,甚至会是大宋朝的一大幸事。
然则,大约是大宋朝命中该有大劫,程颐忽而站了出来。
程颐一袭儒袍,神色冷峻,阔步站出,先是向着赵煦与高太后行大礼,而后声如洪钟般说道:「陛下已然成年,理应亲掌朝政大权。
太后垂帘听政日久,如今战事吃紧,唯有陛下独揽大权,方能迅速决策,调度各方,拯救大宋于危难之中。」
此语一出,朝堂仿若被投入巨石的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
赵煦眼眸一亮,下意识挺直了腰杆,多年来被高太后压制的权力欲望,此刻如即将喷发的火山,蠢蠢欲动。
高太后的脸色则瞬间阴沉,恰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得可怕。
原本,她已打算逐步放权,给自己留些时间,妥善应对新君即位带来的朝堂变革。
然而,程颐这番急切的主张,如同利刃,却是无情地打乱了她的计划。
高太后面色阴沉,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程颐这番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戳她精心构建的权力防线。
若按照程颐所说,她一下子将权力归还给赵煦,她即刻会陷入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
多年的垂帘听政,让她在朝堂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众多官员依靠她的提拔和庇护,在朝堂站稳脚跟。
一旦放权,这些亲信为了自身的仕途,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她,转而投靠新的权力核心赵煦。
就拿王岩叟来说,平日里对自己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可一旦权力易主,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极有可能带头与自己划清界限。
甚至为了讨好赵煦,不惜揭露自己曾经的决策失误,将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在掌权期间,她不可避免地打压过一些政治势力,得罪了不少人。
一旦她失去权力,这些敌对势力必然会抓住机会,对她进行疯狂的报复。
虽然不至于在朝堂上弹劾她,列举她过往的种种「罪行」,要求对她进行惩处,让她名誉扫地,甚至性命堪忧。
但是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宫殿金碧辉煌,宫女太监前呼后拥。
一旦失去权力,她的物质待遇会大幅缩水,她的宫殿可能被重新分配,身边的侍从会被大量削减,生活从极度奢华变得简陋冷清,巨大的落差会让她难以适应。
不过那些都还是次要的,最为关键的是,她身后的声誉可能会严重受损,一旦她被迫放权,新掌权的赵煦及其支持者,可能会授意史官对她进行抹黑。
史官会将大宋面临的危机,如关中战事的失利,归咎于她的统治失误,让她在史书中留下昏庸误国的骂名,遭后人唾弃!
高太后越想越觉得可怕,心中的不甘和愤怒如潮水般翻涌。
她抬眼望向赵煦,只见他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和野心,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有的面露犹豫,有的则迫不及待地想要迎合新君。
高太后忽然觉得毛骨悚然,这一刻她明白了,她必须做出抉择,否则等待她的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就在她胡思乱想之时,忽而听到王岩叟大声驳斥:「程颐,你这是何意?
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殚精竭虑,一心只为大宋江山。
如今国家危难之际,你却妄图挑拨两宫关系,居心何在!」
韩忠彦微微皱眉,拱手说道:「程大人,当下关中战事十万火急,首要之务应是商讨御敌之策。
权力归属之事,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高太后听了平日里这两位倚重的大臣为自己说话,心中忽而有了些许的信心起来。
然则那程颐却丝毫不为所动,向前迈了一步,目光如炬,言辞愈发激烈:「诸位大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今敌军压境,朝堂决策却因太后掣肘,诸多拖延。
若不立即让陛下独掌大权,大宋危矣!」
高太后气得浑身剧烈颤抖,脸上的皱纹因愤怒而扭曲,额头上青筋暴起,平日里保养得宜的双手此刻紧紧握拳,指尖泛白。
「程颐!」
她厉声喝道,声音尖锐得划破朝堂的喧闹。
「你不过是一介腐儒,竟敢在此大放厥词,离间我与陛下的母子情谊,扰乱朝堂的稳定!
哀家垂帘听政这些年,夙兴夜寐,为大宋江山操碎了心,哪一桩决策不是为了祖宗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如今你却颠倒黑白,蛊惑圣心,究竟有何居心!」
赵煦看着高太后盛怒的模样,心中虽对权力的渴望愈发炽热,但表面上仍做出一副安抚的姿态,上前一步说道:「太后息怒,程爱卿也是心系国家,只是言辞有些过激。
当下局势危急,我们还是应以商讨御敌之策为重。」
实则,他这番话不过是权衡之下的缓兵之计,内心深处对程颐的提议极为赞同,恨不得立刻接过朝政大权。
程颐扑通一声跪地,语气却依旧坚定:「太后,陛下!臣句句肺腑,绝无半点私心。
如今长安危在旦夕,关中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每耽搁一刻,大宋便多一分危机。
太后虽心系江山,可诸多决策仍需层层商议,这一来二去,不知要错失多少战机。
唯有陛下独揽大权,方能雷厉风行,迅速调配各方资源,击退敌军,拯救大宋于水火。」
王岩叟气得满脸通红,向前跨出一大步,戟指程颐,怒吼道:「荒谬!若依你所言,将朝政大权贸然交予陛下,万一决策失误,导致战局恶化,你能担得起这千古罪名吗?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丰富,在她的主持下,我们尚有应对之策,怎可因你这几句谗言,就乱了朝堂的根基!」
赵煦看向王岩叟,眼神有些冰冷。
而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争吵得愈发激烈。
支持程颐的官员,多是一些年轻气盛丶渴望变革的新锐,他们认为赵煦亲政是大势所趋,唯有如此才能挽救大宋于危难;
而拥护高太后的,则以朝中老臣居多,他们习惯了在高太后的领导下处理政务,担心权力更迭会引发朝堂动荡,让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赵煦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权衡。
他渴望权力,渴望证明自己,程颐的提议恰似一场及时雨,让他看到了夺回权力的希望。
但他也清楚,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但今日程颐既然已经将此事给捅破了,便必须勇往直前了,容不得再拖了!
赵煦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决断。
他向前半步,目光如炬,缓缓扫视朝堂,声音低沉却坚定:「诸位卿家,暂且停一停。
今日程卿所言,虽有些唐突,却也切中要害。
朕已成年,本就该为祖宗社稷承担起责任。
关中战事危急,若因权力悬而不决,错失战机,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关中受苦的百姓!」
高太后听到这话,心中「咯噔」一下,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她死死盯着赵煦,嘴唇微微颤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赵煦并未给她机会,继续说道:「太后,您垂帘听政这些年,殚精竭虑,为大宋劳心劳力,朕感激不尽。
但如今国难当头,唯有当机立断,方能破局。
朕意已决,亲征之事不容再拖。待朕率军解了关中危局,再与太后细细商议朝政之事。」
这番话看似给高太后留了颜面,实则已经单方面宣告了自己的决定。
程颐听了赵煦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重重地磕了个头,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而支持程颐的年轻官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圣明」的呼声此起彼伏。
王岩叟急得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扑通一声跪在高太后与赵煦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太后!万万不可啊!
亲征之事关乎陛下安危,一旦有个闪失,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老到,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仍能寻得破敌之策,何必冒险呢!」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恳请赵煦收回成命。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高太后强抑心中翻涌的惊怒,仪态端庄地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朗声道:「陛下既有亲征报国的壮志,哀家自然不会阻拦。
但亲征绝非儿戏,关乎大宋江山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池。」
她缓了缓语气,目光落在赵煦身上,「陛下,你虽年少有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凶险异常。
哀家并非质疑陛下的能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敌军又诡计多端,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为今之计,」高太后继续说道,声音不疾不徐,「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一套周全的战略。
哀家提议,由陛下担任亲征大元帅,统筹全局,彰显圣上御驾亲征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
哀家则坐镇汴京,为陛下调度粮草丶协调各方,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让陛下一展抱负,又能保障亲征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藉口,让其独揽大权,打破高太后多年的权力垄断,推行自己心中的变革主张,拯救大宋于危难。
高太后这一手,让他的计划近乎泡汤,多年的心血和期望恐将化为泡影,想到这里,程颐的脸色愈发阴沉。
赵煦同样心急如焚,他虽渴望亲征,但本意是藉此摆脱高太后的控制,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调配资源丶指挥作战。
高太后提出的方案,名义上给予了他亲征的机会,却在暗中限制了他的权力。
前线作战,粮草供应丶兵力调配的及时性至关重要,若事事都要向汴京请示,必然会延误战机。
而且,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掌控着后勤大权,很可能藉此打压自己的亲信,削弱自己的势力。
一旦战事失利,高太后便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进一步巩固她的地位。
想到这些,赵煦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原本坚定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而且,苏先生岂是可以轻视之人,让自己亲自去跟苏允对阵,赵煦稍微一想,心下都要慌张不已!
范纯仁一直都没有怎麽说话静观其变,此时见得赵煦眼神有一丝慌乱,顿时轻轻摇头:官家还是年纪太轻了些。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