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6章 鸳盟牵国事(1 / 2)

加入书签

嘉昭十六年,时序八月,金桂飘香。

这年入秋比往年更早些,神京之地暑气渐消,天高气清,日渐转凉。

黛玉丶迎春等畏寒的姑娘家,早晚时辰,都会加穿夹袄,以免转季受了风寒。

但贾琮收到金陵和姑苏来信,却知金陵依旧酷暑难消,江南多地两月无雨,旱情已显端倪。

而辽东鑫春号周广成送来书信,却言北地秋风日重,寒意日益浓重。

辽东自女真平定,大周拓展关外千里之地,平远候梁成宗率大军镇守,倒也风平浪静。

但大周北地九镇,随着岁近深秋,关外气候日渐寒冷,草原精骑,蠢蠢欲动。

除了辽东丶蓟州两镇因外患平定,大军震慑,稳如泰山。

其馀宣府镇丶大同镇往西一线,残蒙小股精锐,出没袭扰从未平息。

……

大周关外九镇,经数代磨砺镇守,各处紧要关隘都有重兵把守,几乎可称固若金汤。

但九边防线太过漫长,即便有数十万边军镇守,也无法一一覆盖,难免留下些许缝隙缺口。

这些地方或人迹罕至,或地势崎岖,不具备重兵镇守价值,日常只是边军巡骑游弋警戒。

每年关外大漠岁入深秋,残蒙游牧为收集过冬衣食,都有打草谷之类抢掠之举。

九边各镇间的缝隙缺口,时常有小股精骑侵扰突入,抢夺粮食人口,一沾疾走,来去如飞。

大周边军巡骑和游牧精锐追逐拼杀,也多在这些边地狭细区域展开,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不为人知。

自从大同世袭指挥孙占英关外投敌,大同总兵钱绍扬勾结孙家,犯包庇贪污之罪,终被嘉昭帝处死。

大同边军中层将校也遭清洗更迭,辽东镇梁成宗麾下不少将领,先后被调往大同镇填补空缺。

这些将领不少和贾琮都是军中袍泽,日常偶有书信往来,因此贾琮对九边情形,也都知晓甚多。

……

对比外面世界的风云各异,时入清秋的贾家东西两府,依旧一片安逸祥和。

八月之期,贾家接连出了几桩好事,两府都有喜庆之气。

八月初三贾母七旬寿辰,荣国府虽世勋更迭,家门荣盛风光,有增无减。

因新晋爵主贾琮不仅一体双爵,进士及第,且以十五之龄,官拜翰林学士,文武双利,名望日隆。

如今的荣国贾家,不仅是世勋豪门,更是清贵人家,在神京愈发引人瞩目。

因此,贾母三日寿庆之日,宾客盈门,更胜往昔。

……

此时,宝玉已在东路院蜗居一月,胡太医施展混身解数,几易良方,全力医治宝玉不举之症。

诸般名贵药材轰然而下,水火相济,龙虎相攻,王夫人信心满满,不去沉疴,不言放弃

胡太医抱着治病救人之心,望闻问切,三日复诊,五日修方,不辞辛劳。

常问宝玉服药反馈,细看其形状神色,衡量斟酌下药多寡,对医道愈发新有体会……

王夫人私下询问彩云房中之事,彩云只红着脸说一如往常。

她自然没脸说出口,每次二人同房,宝玉依旧独自忙碌半夜,终究一事无成。

彩云却常无聊至香梦沉酣,一觉睡到天亮,入宝玉房头数月,她依旧是完璧之身,颇感羞耻没脸。

不过,胡太医的药也不是毫无用处,宝玉自从服药之后,精神抖擞,满面红光,连说话声音都响亮几分。

整个人在原先阴柔气度外,举止竟多了丝阳刚粗粝之态,宝玉常临镜自照,对这须眉俗气嫌弃不已。

之后过去多日,宝玉房事依旧废材,外在却越发生机勃勃,如同脱胎换体。

他开始时常流鼻血,每日晨起之时,袭人或彩云都发现他枕边大把落发……

两人心中害怕,连忙暗中告知王夫人。

王夫人听了也十分担心,任凭她们不通医理,也知这是不良之兆,难道宝玉还有其他隐疾?

……

胡太医又被王夫人叫来诊断,他看过宝玉气色现况,心中也有几分害怕。

他实在没有想到,宝玉年纪轻轻这等不中用,难承他精湛医术攻伐。

胡太医担心自己下药过重,要是将宝玉弄出好歹,荣国府太夫人必要揭自己的皮。

他万般无奈下,把药方中名贵药材减去大半,改为清火舒气之法。

心中不免叹息,失去一桩揣摩医术的良机……

宝玉到底年轻底子壮,如此又服药五六日,火气消退,异象隐匿,开始恢复如常,只是房中依旧不中用。

王夫人见药效突然平易,在胡太医复诊时问起,只说小世兄暗疾,循序渐进,旷日持久,不可操之过急。

从此胡太医所开药方,再无最初气血神效,似变得平平无奇,宝玉每日服用,如同喝水一般。

王夫人见此形状,不免又心急如焚,八月一过,便入深秋,宝玉和夏姑娘婚期临近,岂能不焦急。

唯独宝玉不愿如王夫人这等煎熬,只一味在心中胡混,找风花雪月之事取悦自己,忘记恼人的床榻无能。

胡太医再开之药,因没了虎狼之力,里头竟掺杂些桔梗丶甘草丶连翘丶薄荷等清热药材。

彩云每每熬制药汤,总会散出浓浓草药芬芳。

宝玉偶尔闻到,自我陶醉称诸般香味,唯有药香才是最雅。

还让彩云拿药到房中来煎,弄得满屋子烟熏火燎,他还自以为清雅卓绝,颇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之羞。

彩云见了心中不免膈应,自她到了宝玉房中,愈发清楚她以往不知的荒唐。

这二爷床上都不中用,也不懂烦心治愈之事,每日说些莫名其妙怪话,一辈子这麽长,他可怎麽混过去。

……

此时贾母七旬大寿,但贾琮往常早出晚归,忙于衙门公务,连给贾母请安都是几日一次。

贾母不指望他做小儿女状,人生七十古来稀,高寿喜庆之日,少不得让最宠爱的宝玉承欢膝下。

便让人去东路院,催宝玉搬回西府,陪伴自己过七旬寿辰。

宝玉已在东路院住了月余,王夫人知道如还藉口推脱,老太太这等内宅翘楚,必定就要生疑。

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让宝玉先搬回西府,其中不情不愿之意,放在往日未免不可思议。

宝玉临去之前,她又叫到房中嘱咐,对回西府满是喜悦憧憬的儿子,谆谆教诲,晓之以理。

告诫他日常房中值夜,不可让秋纹丶碧痕等近身,更不许厮混,以免露出破绽。

王夫人也是用心良苦,做母亲连儿子房事都要规划,只怕也是极少见的。

宝玉自重新回到西府,开头几日心情十分舒畅。

因贾母三日寿辰之期,各家勋贵老亲纷纷上门庆贺。

宝玉因此能日日见到姊妹们,相比上月在东路院过得狼狈寡淡,此刻心中受用无比。

虽各人对他神情各异,迎春大方谦和,探春微有矜持,黛玉爱理不理,湘云依旧爽朗浪漫。

但宝玉还是兴致勃勃,每日早早到荣庆堂陪伴贾母。

因姊妹们也会大早入堂陪伴贾母,帮衬接待贵勋亲戚女眷,即便黛玉膈应宝玉,也没理由推脱不来。

……

荣国府,贾琮院。

阳光明媚,秋风细细,倩影往来,笑语不停。

龄官带着小丫鬟在清洗晾晒夏装,空地上挂五颜六色的衣裳,随风微微飘扬,旁边还摆两个樟木衣箱。

英莲在游廊上向阳的地方,蹲在一边哼着小调,将许多书籍摊开晾晒,微风将她鬓边青丝吹得缭乱。

正房之中,芷芍帮贾琮换上新做湛蓝暗花团纹软袍,扣好盘扣,捋领整袖,修饰仪容。

因贾母三日寿期过去,荣国府又迎来喜事,便是王熙凤的大姐儿满月之喜。

大姐儿养了一月,去了落地时胎气,出落得白嫩乾净,眉眼清晰,十分讨人喜欢。

迎春丶黛玉等姊妹近日来给贾母请安,从此多了个去处,便是去王熙凤院里逗弄大姐儿。

王熙凤因贾琏流配边关,碍于家门礼数,不好大肆操办。

只邀王家在京至亲丶两府家人在大花厅吃席庆贺,虽不太喧哗热闹,倒也轻便简单。

芷芍给贾琮换穿新衣,正是午时要去西府吃满月酒宴。

院门处晴雯手拿个红绸锦盒,另有一份书信,快步走入正房。

说道:「三爷,你让人打的金镯子已送来,还有一份邮驿送来的书信。」

芷芍接过晴雯手上锦盒,见里面放只金手镯,十分耀眼漂亮。

手镯雕成缠绕的玉簪花枝,接口处能收缩,金光灿灿,样式精美。

芷芍笑道:「三爷可真有心思,这小金镯好生别致,大姐儿即便长大后也能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