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章 花石纲来了(1 / 2)

加入书签

第146章 花石纲来了

之所以逼西夏先动手,真不是赵俣讲究先礼后兵。

而是,三十年前宋神宗已经发动过五路大军全面伐夏,试图一举灭夏,进行国运之争,证明了,如此灭夏,不可行。

宋夏之间道路艰险,有横山山脉以及「瀚海」戈壁滩和毛乌素沙漠,当时宋军的后勤主要依靠人力搬运,效率低下。一个役夫挑运的粮食仅能支撑一个士兵向西夏境内推进九天,二十到二十五万民夫最多能支撑三十五万宋军前进三百里左右,到达极限距离后,宋军就没有继续前进的能力,且粮道还屡遭西夏袭扰,导致军粮不足。

同时,西夏又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使深入敌境的宋军难以获取补给。宋军在攻城时,缺乏攻城器械,屯兵坚城之下,围攻灵州十八日不克,反而被西夏军放黄河水灌淹营地,遭受重大损失。

加上,赵宋王朝这边指挥协调不畅丶战略战术失误丶用人不当丶时机选择不佳等原因,一仗下来,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几乎就被打没了。

——当时,陕西一年的开支暴增到了三千三百多万缗。

结果,因为没能打赢那场关键战争,宋神宗后来郁郁而终,高滔滔和司马光率领保守的旧党彻底否认了王安石变法,想要把宋神宗丶王安石君臣打下来的疆土全都还回去,一战差点断送了赵宋王朝的国运。

有些人常有个错觉,认为赵宋王朝的军队比西夏多。

实际上,赵宋王朝的军队虽然也不能说少,但单就陕西战场来说,宋军的人数,始终都不如夏军多。

西北六路的禁军丶厢军丶乡军以及其家属加一起,最多时,大概也能有三四十万。

但因要防守漫长的边境线,兵力分散在广阔的战场上和离散的堡寨中,其兵力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而西夏方面,虽然人口疆域远不及赵宋王朝,但其国家动员力却是赵宋王朝远远无法相比的。

众所周知,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国家。

而党项人直至其建国初期都还残留着大量的晚期原始社会的特制。

所以,在建立国家后,西夏的基层一直存在着两种组织结构,也就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乡里制和以番人为主体的部落制。

西夏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乡里制升级成了一种类似于赵宋王朝的保甲法的制度,也即以十户百姓为一甲,五甲为一小监,两小监为一迁溜。

这保甲法正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为了弥补赵宋王朝的募兵制的动员能力低下,而对全民皆兵制度的一种尝试,后来便被西夏学了去。

在战时,保甲法这种徵兵制不做人的程度,常常能表现出古代王朝最黑暗的一面。

同时,西夏的部落制也保留了下来。

这种部落中残存着大量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态。

而部落兵从来都是最容易动员的。

在其下的部落奴隶更是没啥人权。

结果,原始社会的认知,配上中古时代的制度,自然就形成了西夏这恐怖的全民皆兵的动员能力。

从小梁太后主政西夏时起,直至小梁太后被辽国使臣给鸩杀,西夏几乎每年都要攻打赵宋王朝。

而西夏每一次发兵,动辄便是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兵力调动,次次雷霆万钧。

西夏军队又备战多年,拥有大量骑兵,运动速度快,熟悉地形,擅长打伏击战和骑兵战,具有主场优势。

而赵宋王朝的军队还是以步兵为主,机动力较差,在与西夏骑兵作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早在范仲淹时期,就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他在对西夏作战时,主张不轻易与西夏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通过加强边防堡垒建设,训练士兵,利用小股部队进行灵活的出击和骚扰,破坏西夏的军事行动和后勤补给等,以逐步消耗西夏的实力。

到了章楶时期,被后世称为「北宋时期最能打的文人」的章楶,更是提出了「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的作战策略。

何为「浅攻扰敌」?

就是依托宋军在西北的六路基地,在宋夏边境发动小规模的进攻,扰乱当地党项族人的生产生活,让他们不得安宁。

而「堡垒推进」,则是在宋军实际占领区域的边缘,修建大量易守难攻的堡垒,逐步向西夏腹地渗透,并以此为跳板,不断对西夏发起新的进攻。

这两个策略可谓切中西夏的死穴。

西夏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党项人善骑射而不擅长攻城。

宋军修筑堡垒,就等于给西夏套上了一个越收越紧的绞索,逼得西夏军队不得不主动出击,在攻城战中,无限消耗其战争能力。

而宋军则可利用堡垒的优势,以逸待劳,集中兵力歼灭西夏军队。

「浅攻进筑」战略战术,可是赵宋王朝历代能臣,身临前线,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克夏制胜的军事理论。

最终经过历史检验,也证明了这是攻灭西夏最有效的手段。

但这个战略,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得逼西夏主动来打,赵宋王朝才能不断消耗西夏的国力。

还有,赵俣的神机军和四辅新军还没有练好,现在不是跟西夏全面开战的时机。

所以,赵宋王朝现在才继续用「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压缩西夏的战略空间,消耗西夏的战争能力,等待一举消灭西夏的时机到来……

……

延福宫工地。

今日无事的赵俣,带着袁倾城等人前来看看进度。

为了建造延福宫,户部和工部出面,将拱宸门外的内酒坊丶裁造院及油丶醋等库全都移走,又迁走了两座僧寺丶两个军营,而作为延福宫的用地。

经此扩建,赵宋王朝的皇宫将达到周回九里十三步,虽然还是历代大王朝中最小的,但怎麽也比原来强出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