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7章 老师,我太想进步了(1 / 2)

加入书签

第147章 老师,我太想进步了

「禀陛下,微臣想要成都府造反之事,和绍兴倭寇为患之事。」

贾雨村这麽说,倒是有点出乎李崇预料。

他竟然在这些事情之中,挑了一件最容易的,又挑了一件最难的。

你说他捡软柿子捏吧,他挑了一件最难的。

你说他迎难而上吧,他文同时挑了一件最容易的。

这个贾雨村有意思,很有些意思。

「说说吧,你为何要选这两件?」

「禀陛下,这几年,微臣曾研究过倭寇战法,发现其进犯沿海各地,大多都是在春汛,秋汛之时,而冬季之时进犯,则从未有过。

刚开始微臣还想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因倭寇舰船性能不佳,无法长时间逆风而行,

春汛,秋汛之时,多为东风和东南风,于我而言是逆风,于倭寇而言则为顺风,这两个季节进犯,风向有利于倭寇,彼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而冬季则不同,冬季多为北风和西北风,于我而言是顺风,于倭寇而言则为战风,此时进犯,风向有利于我,不利于倭寇,

故而微臣断言,倭寇不会在此时进犯,其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春汛之时,故而此事虽大,却不甚紧急,

而且平定倭寇,非集数年,数地之力难以建功,故而微臣想着,在去绍兴之前,倒不如先拿成都府这事来练练手。」

贾雨村这话,说的极为坦诚,可在李崇听来,却有些不尽不实。

他说的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则是贾雨村品佚太低,又没有立下什麽功劳,即使李崇外放他去绍兴,最多也就为一知府而已。

知府权柄太小,所能做的事情也不多,即便几年后,平定了绍兴倭患,他贾雨村也捞不到什麽大功,最多也只能混个辅助之功,对于贪功心切的贾雨村而言,这种情况是万难接受的。

故而他才会在选择最难的绍兴倭患的同时,又选了最容易的成都府造反一事。

只要他快刀斩乱麻,处置好成都府之事,那他便算是立下了功劳,到时候再派他去绍兴,便不会只是一个区区知府了。

到那时,他手中权柄更大,能做的事情也更多,将来立下的功劳也会更大。

李崇将贾雨村一眼看穿,却没有再提绍兴之事,而是问起成都府之事。

「成都府,你有什麽方略?」

贾雨村想都不想,便吐口而出,道:「造反之人,无问缘由,尽皆抄家灭族李崇不置可否,又问道:「若是官逼民反呢?」

「若是官逼民反,涉事官吏,皆以造反论处,抄家灭族,格杀勿论。」

说罢,贾雨村可能是担心,皇帝觉得他行事太过暴戾,连忙解释道。

「陛下,自古以来,四川便有割据之心,但凡有人造反,若是不能以雷霆手段强力镇压,便是在纵容造反,甚至是鼓励造反,久而久之,会酿成大祸的。」

贾雨村的意思是,只要你造反,不管是因为什麽,全部杀头,抄家,火族。

而那些把老百姓逼反的贪官污吏,则视同造反,也全部杀头,抄家,灭族。

既震镊了胆敢造反之人,也震了那些贪官污吏。

李崇看着贾雨村,满意的点点头。

原着里说他有些贪酷之弊,这哪里是有些啊!

这是十足的酷吏啊!

不过李崇很喜欢,他现在很需要这样的酷吏。

李崇现在都有点不舍得,放贾雨村去绍兴了,若是把他留在朝廷,去大理寺或者是刑部,必能杀得人头滚滚,让朝中宵小之辈尽皆胆寒。

但李崇心里明白,他刚刚亲政,朝政还是要以稳定为主,现在还不是兴起大狱的时候。

「好,成都府这件差事,朕便交予你了。」

李崇看着贾雨村,沉声道:「记住,造反之人,固然不可轻纵,但绝对不许株连无辜,不然会惹得民怨沸腾,也会让朕大失民心的。」

说至此处,李崇面色一肃,一字一顿道:「至于那些贪官污吏,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给朕杀了,一个也不许放过。」

贾雨村心中一凛,连忙跪地领旨。

随后,他还是不死心,问道。

「陛下,那绍兴倭患?」

李崇了贾雨村一眼,不知道他是在故意装傻,还是真的看不明白。

绍兴平倭一事,做事太难,见效太慢,一个处置不当,还很容易把自己给折进去。

除了他贾雨村,只怕没人会愿意,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李崇不置可否,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板着脸说道。

「先办好成都府的差事吧!」

说罢,李崇挥挥手,让贾雨村跪安离去。

贾雨村面色如常,心中却犹疑不解。

刚刚他谈平倭方略之时,陛下频频点头,明明极为认可啊!

可为什麽就是不将此事许给他呢?

从武英殿到皇极殿广场,这一路上贾雨村眉头紧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突然,他恍然大悟。

皇帝的意思,是不是要先看看他的本事,看看他成都府这件事,干得利不利落,漂不漂亮,然后再决定绍兴这件事,到底交不交给他。

是了,是了,定然如此。

贾雨村停下脚步,回头望着武英殿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

十岁,皇帝才十岁啊!

年仅十岁,做事便如此的滴水不漏,连他这个在官场混迹多年的老手,都难以望其项背。

真是少年英雄,一代圣天子啊!

看着武英殿的方向,贾雨村握紧袖中的拳头,暗暗说道。

「陛下,您就瞧好吧!微臣这一次,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随后,贾雨村头也不回,迈步朝宫门外走去,等着过几日朝会宣布此事之后,他便启程入川。

但是在此之前,他还得见林如海一面,问问他讨了什麽差事?

人家现在是外戚,陛下肯定是要重用的,他讨的差事,一定比他要好上很多。

再说林如海,见过女儿黛玉之后,便出宫去了太师府。

他站在胡府大门口,看着眼前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府邸,眼中闪现一抹追忆之色,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老师还只是个翰林院编修,而他林如海,也还只是个少年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