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2章 曹睿定策(2 / 2)

加入书签

刘晔有些尴尬:「赵都监既非宗室,也非扬州陈司徒的那般高位,战后惶恐些也有所难免。」

「既然他不问朕,朕也不与他直接来说。肩负如此重任,不想着战后好好整顿荆襄防务,反倒是有了退意!哪怕他找朕要兵丶要船丶要将,都比这种说法要强!」曹睿抬手向满宠指了一指:「由内阁的名义,写封书信给赵俨斥责一二。」

「臣明白了。」满宠拱手应道:「那赵俨的职位?」

「不变!」曹睿斩钉截铁的说道:「朕用边将从不生疑,此番被围非他之过,朕不罪他。」

「遵旨。」

曹睿点了点头,随即又倚在躺椅上眯起了眼睛。刘晔等在此处的时候,早就一目十行的将赵俨丶徐庶二人署名的军报尽数看过一遍,见状继续简繁有秩的陈说了起来。等刘晔说完,曹睿再度睁开双眼的时候,王观丶裴潜丶卢毓三人已经尽数到了。

曹睿轻轻摇头,说道:「徐庶有些严苛了。」

刘晔应道:「徐元直看不上申耽丶文岱二人,欲对他二人只论苦劳而非功劳,与陛下和朝廷素来对诸将宽容厚赏的理念不符。他在军报中将荆州驻军驳斥了个遍,还说若非此前顾及作战大局,早就想说了。」

满宠也出言道:「徐元直有些过了。申耽所部本就是荆州最弱的一部,文岱所部万军在江夏待了这麽多年战力渐颓,非一日所能成。与关西丶扬州相比,荆州战力最弱,这是事实,但仍需缓图。」

曹睿叹道:「满将军与两位枢密今晚就为荆州此战的众将论功吧,明早就将军令送回襄阳。申耽丶牛金丶文岱丶逯式等将皆有功无过,若舍不得官阶封邑,谁还愿为大魏效命?更何况荆州这几年战事最少,将领们封赏比别处都少,酌情宽厚些,论功行赏就不要拖延了,朕知道诸将心思。」

「臣明白。」满宠应道。

「还有,让曹泰领武卫营回军宛城,暂时屯驻于此,不必急着回许昌。仲恭直接回许昌,其馀众将皆在襄樊屯驻到明年,暂时不要轻动了。」

「遵旨,臣领命。」满宠拱手。

就在此时,中书监刘放急匆匆的从外面走入,抬头看见书房之内有这麽多人在,不禁面露诧异。

「刘中书,出了何事?」曹睿皱眉问道。

见刘放神态有些犹豫,曹睿有些不耐,敲了敲躺椅的扶手:「刘卿有事直说就好!」

「遵旨。」刘放走到近前,躬身行了一礼,而后将手中军报递给了曹睿:「禀陛下,这是大将军军师杜袭丶大将军司马费耀丶征蜀将军郭淮三人在下辨城外军营中联署之信。大将军头痛成疾不能理事,特此急报。」

曹睿双眼微睁,盯着刘放手中之信看了好一会,这才猛然伸手将信抢过,捏在手中,开口问道:

「何以至此?朕每次去信必会叮嘱大将军注意身体,何以至此!」

刘放微微低头,躲开了曹睿的目光:「陛下,依照信中所说,乃是前线军务过于繁重,加之蜀军军容严整破绽极少,大将军劳累之下,这才又犯了头痛之疾。」

曹睿霍然站起,在堂中踱步片刻,又抓起书信看了几遍,低声自语道:「大将军已命张合从西面进兵,两面夹击,兵力又无绝对优势。诸葛亮三万三千众被大将军和张合二人东西所夹,这麽轻易就被围困了?缺粮,兵力不足,主将有恙,数般事情如何都凑到一起去了!」

「陛下。」满宠肃容起身,身为内阁阁臣,加之他平日素来是勇于任事的性格,此时见皇帝疑难,当即说道:

「大将军乃大魏诸将之首,责如山岳,不可轻失。既然大将军犯了头疾不能理事,不若速遣人命大将军到后方休养,在杜袭丶费耀丶郭淮三人中择其一来任事!」

「臣附议,不可让大将军临危。」刘晔也起身建言道。

「臣也附议。」一向谨慎的王观也应道。

裴潜也拱手道:「陛下,既然征西将军张儁乂丶护羌将军陆伯言丶征蜀将军郭伯济都在,彼处战事定然无虞!是该将大将军撤到后方来了!」

众人纷纷表态,可曹睿皱着的眉头却没有半点放松的意思。

曹氏以武立国,军事之事最为紧要,而诸夏侯曹将领又是皇帝掌控军队的爪牙。去年曹休亡故之时带来许多混乱,甚至改变了大魏外军出镇的都督制度,这般事情,曹睿并不容许再出现第二次了!

曹睿沉声说道:「如果朕让大将军撤后,调护羌将军陆逊至大将军之处,由他来指挥诸军,可否妥当?」

「臣以为不可!」依旧是满宠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陛下,陆逊虽然被陛下重用,但此人乃是吴国降将,统领麾下积年羌兵倒还合适,大将军处中军丶外军丶羌兵杂糅,陆逊于军中并无威信,若强令此人指挥,军中必定生疑,疑则生乱,乱则临危!」

「那你说该用谁?」曹睿反问道。

「用征蜀将军郭淮!」满宠语气坚定的答道。

曹睿与满宠对视,满宠的眼神满是笃定,似要给曹睿信心一般。不过再朝刘晔丶王观丶裴潜丶卢毓等人看去之后,从他们的眼神中,曹睿却只看到了怀疑。

「朕意已决。」曹睿深吸了一口气:「大将军国之柱石,不可临危。又因大将军乃军中主将,朕敕令命大将军速回陈仓休养,令大将军军师杜袭丶大将军司马费耀率大将军本部及羽林右军后撤至故道,征蜀将军郭淮所部撤至武兴,张合丶陆逊亦撤回武都一带坚守,将下辨丶河池二城和半个武都郡留给诸葛亮就是!」

堂中自满宠以下的众臣听闻曹睿此语,纷纷肃立起来。

弃地这种话,只有皇帝好说,臣子们哪怕稍一提及,都是会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的,更别说是在大魏四面不断进击的太和年间了。

满宠想了一想,徐徐说道:「今年退兵是因为粮草之故,军力并无折损。大魏国力优于蜀丶兵多于蜀丶将良于蜀,待明年粮收之后,再出军将这几处地方夺回就是了。」

曹睿神情依然庄重:「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就这样办,刘中书,最快速度向关西传信!」

「遵旨!」刘放答道。

从下辨城外到许昌两千馀里,以每日两百馀里的平均速度计算,至少要八日能达。等皇帝敕令到达关西之后,彼处的战况如何,并没有人能说得准。

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曹真是大魏在关西的核心之人,曹真出了变故,稳妥些乃是最正确的选择!(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