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国事从不是儿戏(1 / 2)
第887章 国事从不是儿戏
叶向高也随着皇帝上船,作为万历起居注的编写人之一,他现在有功夫看林辅成的奏疏了,因为皇帝具体上哪条船,他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等到下了船,自然有宦官领他前往。
他在废寝忘食地阅读着林辅成的奏疏,殷宗信给陛下的就只是一个总纲,林辅成的调研,写了数万言之多,对于叶向高而言,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林辅成提出了效率为先,利润为辅,损失部分的利润,不会让产业转移,但一旦效率丢失,就会转移。
这是一个总纲领,而林辅成还重点分析了关于产业集群,产业为何会某地集群的原因。
决定这个产业在此地集群有五个因素,资源丶人口丶投资丶研究和市场。
按照大明目前的交通情况和生产力水平,影响权重依次排列。
资源是必须要最优先考虑的,因为即便是最便宜的航运,也是非常昂贵。只有一些利润丰厚的货物才会支付高昂的运费后仍有利润。
如果选择在资源较少的地区,会让产业的成本随着原材料的距离快速增长,除了松江府上海机械厂之外,大明机械厂全都在煤炭丶矿山的旁边。
除了成本增长导致利润降低外,效率也会降低,因为距离越远,意外的可能就会越大,原材料丶产业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人口是第二要素,劳动赋予了价值,而当下以手工作坊为主,机械作坊为辅的生产模式,缺少人口就缺乏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就缺乏赋予价值的能力,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投资则是其三,正如陛下所言,徐州有自然禀赋,而且也有产业工匠,机械厂迟早会有,但什麽时候有,那就没人说得清楚了,投资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投资也是以效率为主导,而非利润。
根据林辅成在江南丶在南洋的观察,投资者是可以承受『亏本买卖』,前提是巨大的投入激发效率,可以占领足够的市场,期许长久的利润。
研究则是人才培养,人为万事万物之根本,一旦人才培养掉队,效率会相对于竞争对手会快速降低,对生产工具丶生产关系丶生产方式的改良速度,会因为人才培养不足而降低,效率降低。
研究就是第四大因素。
最后则是市场。
如果按照利润为先的旧观念,那市场应该是最重要的,但根据林辅成的观点,市场只是构成产业集群的五个因素之一,而且是最后一个,因为市场是可以培养的。
在吕宋有一座铜瑞镇,在吕宋的西南角,远离主航道的同时,交通不太便利,林辅成刚刚抵达的时候,那边还是一个小渔村。
等他从爪哇岛的椰海城回到吕宋的时候,铜瑞镇因为铜矿聚集起了人气,各种商品随后就到了。
吕宋铜瑞,昔时渔村,因矿成镇,商贾自至,周礼有云: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诚如是也。
「按照他的观点,大明才应该是整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因为大明拥有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人口优势,最多的乡贤缙绅和稳定的政治,之所以眼下泰西是世界最大市场,完全是内需培养不足导致。」
「这里面最大的阻碍是:钱荒,其次是分配。」叶向高小心翼翼的做好了俗文笔记,为了防止出现歧义,他没有用文言文注释,而是俗文俗句。
林辅成的原话是:我朝物阜民丰,何逊泰西?盖钱法未通,如血脉不畅;分配失序,似经络壅滞。昔文帝除盗铸令,贯朽粟陈;今万历维新,市易大兴。
若能疏通泉府,均平阡陌,则四夷百货,不召自来。
以大明庞大的躯体,想要疏通泉府,即解决钱荒问题,那就只有黄金叙事的大明宝钞,多少黄铜和白银,都无法满足大明这个饕餮的胃口。
而分配林辅成没有深入讨论,因为张居正阶级论第二卷就是讲的分配,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从产业竞争,林辅成谈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产业竞争即国家竞争。
在林辅成看来,因为三个因素,国家必然争斗。
第一个因素,就是国家一定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统治阶级必须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存在,而且最重要的依靠就是军事保证,否则王朝更替丶胡虏铁蹄南下,统治阶级必然向下滑落;
第二个因素,人心隔肚皮,你永远无法得知其他国家的真实意图,在彼此的斗争中,不得不做好最坏的打算,在斗争中倾尽全力;
第三个因素,当下大航海时代,缺乏一个凌驾于一切国家之上的权威意志的存在,则一旦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则缺少有效力量和手段进行干涉。
国朝是凌驾于国朝一切集体之上的力量,所以可以调节矛盾,行使调节能力,即行使权力。
而世界缺少这样一个权威意志的存在,导致矛盾的调节和干涉,异常困难。
而且林辅成也斩钉截铁地表示,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有这样的意志存在,即便是大明也做不到。
因为无论做什麽,经济战争丶贸易战争丶人才战争等等,最终的结果都是军事战争,而军事战争的最后,一定是地面武装力量推进,其他一切都是辅助手段。
地面武装力量无法推进,则无法实现有效统治。
而海洋这一巨大水体,又成了阻隔地面武装力量投入的最大阻碍。
即便是以大明京营的强横,依旧拿仁川没有任何的办法,还是从陆地上突破了汉城的防线,让仁川汉城防线彻底崩溃,水师才能登陆仁川,和京营一道,将倭寇赶回了忠州。
海洋对地面武装力量投入的巨大阻碍,是有历史可循的,比如忽必烈征倭,比如费利佩二世打英格兰,都是困难重重。
基于上述三个因素,不会诞生世界级霸主,世界格局以区域霸主为主要形式,林辅成提出了地区霸权即主权的主张。
而大明要维持地区霸权,就要让产业集群,集中在大明军事能力的辐射范围之内。
当然林辅成也表示,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不同,大部分的国家,做决策就跟小孩过家家一样,大明已经是五千年历史的老人了,不要过分理会政治幼稚环境下的儿戏。
大明真的丢不起那个人。
「真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林辅成是抵达了椰海城丶旧港丶马六甲海峡,看到了彼此之间的竞争,才能说出如此话来,而且他讲的很有道理,目前,我的学识和认知,无法反驳。」叶向高研读了林辅成的整本奏疏,由衷的说道。
尤其是世界以地区霸权为主要形式进行斗争,是叶向高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到的。
当然林辅成评价他国政治如同儿戏,叶向高也十分认同,他给皇帝写起居注,他觉得林辅成太客气了,哪里是儿戏,分明全都是虫豸。
看在白银的面子上,陛下不骂人,已经是对白银最大的尊重了。
叶向高灵光一闪,开始在书箱里翻找了起来,他找出了所有的起居注,开始快速翻找了起来,他找了足足一刻钟,才颇为惊喜的说道:「找到了!」
「大光明教魁首面圣朝见,言日不落事,上曰:」
「明非以天下共主自居,四海之主者,实乃危途也。穷兵黩武,糜费苍生,更需负天下道义之重,此非圣王之道也。」
「若欲称霸寰宇,必倾海内银钱以缮甲兵,遣王师布威四方,行诈术除异己。此等作为,实悖大明礼义廉耻之教也。」
「市舶所入白银,皆我生民血汗所易;海外番银,悉我子民勤织巧作,以货殖易之。」
「若以万民膏血,逞帝王武功,此非牧民之责,乃悖天之行。」
「皇明所允之事,如顺水推舟;皇明所禁之事,若逆流行船。此即皇明天朝之道,如费利佩二世欲并葡国,皇明不允,遂助葡人守土;今葡国求为大明货殖之埠,朕许之,则其事易成。」
「对就是这段!」(558章)
叶向高无比的兴奋,这是陛下接见大光明教大牧首马丽昂的时候,讨论日不落帝国之事,皇帝的完整回答。
「陛下果然圣明。」叶向高看完了起居注,由衷的说道。
早在林辅成没有提到全球分工效率主导丶产业集群五个因素丶世界各国斗争的三个原因,并且因为海洋阻碍,导致地面武装力量部署困难,只会诞生区域霸主这个论点之前。
陛下就已经对国际竞争,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了!
做世界霸主,是个陷阱。
叶向高颇为振奋,因为陛下真的非常英明,陛下英明,则万历维新就可以持续的维持下去了。
这本起居注上,还有万士和的亲笔批注,万士和就写了四个字,睿哲天成,这四个字也是张居正讲筵之后,在文华殿上,对陛下的评价。
在叶向高看来,万士和的评价已经非常中肯了,万士和根本不是个谄臣!
在叶向高研读林辅成的《百工兴衰聚散五枢论》的时候,大明皇帝已经抵达了南湖别苑行宫。
南湖别苑行宫在南京城外莫愁湖畔,大明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就修了这一个行宫,其馀时候都住的民舍。
后来各地衙门为了迎接皇帝继续南巡,才相继修了济南府桃山驿新宫丶徐州行宫丶扬州瘦西湖行宫等等。
天气不是很好,烟雨朦胧,而一队车驾,驶入了莫愁湖畔,除了每半年检修一次之外,莫愁湖行宫是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的,很快张宏就带着宫人们开始打扫。
缇骑如同掘地三尺一样寻找着可能存在的隐患。
巨大的封舟还在长江上飘着,所有人都以为皇帝在封舟上,殊不知皇帝已经下榻行宫,张居正丶戚继光是外廷少数知道皇帝确切位置的人。
一直到第二天封舟靠岸,迎驾的应天巡抚王希元丶南衙缇帅骆秉良丶松江水师总兵陈璘丶水师提督内臣张诚丶南衙织造太监张进丶魏国公徐邦瑞丶徐维志才知道皇帝没有在船上,南衙官员收到了皇帝的旨意。
皇帝休息三日,让南衙准备公审事宜,五十六家以贩卖大明丁口为业的势要豪右之家,满门抄斩。
而后皇帝会在南衙停留两个月的时间,办完南衙选贡案后,才会继续南下。
「江南好,是真的好啊,这呼吸都顺畅了几分。」内阁次辅王崇古看着莫愁湖的风光,心情极好,也就是他身份特殊,只能死在任上,否则他真的想致仕留在江南。
张居正不语,一味地看奏疏丶贴浮票。
这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什麽活儿都不干,事事件件都贴个『从元辅议』,主打一个没有意见。
「宫里的事儿,我都听说了,你肯定也知道了。」王崇古看张居正终于贴完了浮票,说起了他听说的一件事,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瘦西湖行宫发生的事儿,陛下也没有刻意下旨保密,这慢慢就传开了。
张居正倒是没否认,确定的说道:「当天我就知道了,王者无私,陛下没有家事儿,都是国事。」
↑返回顶部↑